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抗日精神在脫貧攻堅戰中S包養行情再放光芒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68cedcc04112.81006832.

地點: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地處太行山區,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在紅色的武鄉,五角星無處不在。抗日精神,正在脫貧攻堅戰中再放光芒。

作為太行山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武鄉縣近日迎來了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包養網評估組,中包養國科學包養院地理科學與資包養網源研究所和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部分調研員通力合作,踏上紅色的土地,進村入戶,評估老區一年來的扶貧工作究竟成效如何。

這是記者的第二次包養武鄉之行,但對于調研員們而言,很多人包養網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座太行山區的抗戰之城。

1月14日9:00,武鄉縣藍天碧空。風不大,陽光也很暖,兩路人馬組成的評估組開啟了xx村的評估工作。這個村共有216戶,其包養網中貧困戶41戶,因學、因病致貧占大多數,2015年9戶脫貧,2016年32戶脫貧,實現了全村脫貧。

一到達村委會,山西調查組副組長王介勇組織了調查農戶隨機抽樣,和調查員與領路員的分組對接。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專家組組長劉彥隨,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副局長包養黃晨光、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等相關人員來到現場進行了慰問與觀摩指導。半小時包養后,兵分十一路,由當地的領路員帶著一組組的評估員依次出發,進院入戶,聽取老百姓對扶貧成效最直接、最真實、最全面的評價。

記者跟隨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第六組040號和054號調查員入戶調查,這是一男一女的搭配。

在第1戶,女主人正在家等著調查員們的到來。這一戶是2014年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家中四口人,子女上學的負擔很重。通過調查員的詢問記者得知,夫妻倆有一個大女兒和一個小兒子,因為上學費用太高,家里負擔不起,大女兒便早早的輟學了。小兒子正在讀高三,明年就要中考了。

XX村屬于太行山區的丘陵地帶,村民們的土地都是望天收的山坡地。2015年之前,一家人只有包養靠種地勉強度日,村里包養網開展扶貧工作后,她的丈夫到大同打工,干零工。

調研員問妻子:“以前靠種地,一年的收入有1萬塊錢嗎?”

“難啊!”

“8000元呢?”

“難啊!”

“5000元呢?”

“難啊!”

……

種地的低收入讓調查員很吃驚。

前兩年,市民政局駐村工作隊也意識到靠傳統的種地農民脫不了貧,實現不了小康。工作隊和村里、農戶一商量,推薦她家養羊,并提供了參加養羊技術培訓的機會。

2016年,通過鎮政府給予的每只羊200元的補貼,她家終于有了20多只羊。“那些羊都養在村外面,每天都會放到山上吃草。”她打算201包養網7年下羊羔后再賣錢。此外,她家里還種上了1.5畝的油用牡丹。

調查員從房子開始聊起:“院子不小啊,房間也挺多的。”

女主人:“都是國家的政策好啊!”

在溫馨的房間里,三門冰箱、液晶電視、聯上寬帶的電腦,窗臺上擺的四盆花,無一不證明著一家四口正在經營的幸福生活。

談到最后,女主人對調查員說,“我覺得現在就滿足了!”

這也是普通農戶最樸實的心聲。

在第2戶農戶家,一進門院子里的雞舍和閑庭信步的一群雞就引起了調查員的注意。原來,這是村里提供給貧困戶的脫貧項目——50只雞。他家也是2015年度的脫貧戶。

一家人的生活還算富足。每天,家里人都要剝下來玉米粒,喂養這些雞。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撿雞蛋。2016年7月26日,又幫助建了彩鋼材質的雞舍。“雞剛開始下蛋,沒攢夠,還沒賣。”今后賣雞蛋也將成為一家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戶同樣是四口人,家里也有一個孩子上初三,母親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陪讀,租房和日常生活開銷都很大。丈夫說,自己打工不好打,妻子的腿生下來就有毛病,走路使不上勁兒。家里種著4畝玉米和2.6畝小米,種地收入也不高,現在村里提供的養雞項目,是比較適合他家家庭實際情況的致富項目。

“現在一有活,駐村干部還有大隊書記就給我們打電話。”駐村干部已經成為村里人和外部用人單位之間的紐帶。

這一天,北京師范大學由010號調查員與088號調查員組成的調查小組迎來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養的103號調查員的加入。103號調查員是一位副研究員,雖然已經年近中年,但是他還是以“新人”自居,稱兩位大學生為“老師”。

他們調查的第1戶是一戶因學致貧的家庭,家中3個孩子分別上大學、中學、小學,每年的學費三萬余元,家中6畝玉米地和2畝小米帶來的收入僅能維持全家人的溫飽,即使是夫妻都在外打工,也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僅能干一包養些低收入的體力活,根本無法供養3個學生讀書,上大學的大女兒甚至想放棄學業,靠自己打工賺錢來供養家包養網庭。

一進院子,088號調查員就開始進行影像記錄,看到女主人帶著二女兒迎到院子里,010號調查員緊走了兩步,拉住女主人的手,笑著說:“大姨您好!我們就是來看看,快進屋吧,外面冷!”這場面簡直就像農村走親戚。

010號調包養查員這種嘮家常的調查方式讓女主人和12歲的小女孩在陌生人面前很快打開了話匣子,女主人有些耳聾,且不會講普通話,大部分的交流全靠她女兒擔當“傳聲筒”兼“翻譯”,雖然調查雙方存在著聽包養網力與方言的障礙,但并沒有阻礙工作在歡笑聲中進行。

對于扶貧成效,女主人更是笑得合不攏嘴,連聲回答“滿意!滿意!滿意!”而懂事的小女兒也笑著隨著媽媽說:“滿意!滿意!滿意!”

103號調查員對記者說:“看到這一幕,讓我這個大老爺們都感動地要落淚,這對母女倆的堅強和自信展現出了基層農民的善良本質,對幫扶的感恩和對幫助他們的人的感謝,臉上燦爛的笑容是對脫貧攻堅成效最好的闡釋,也是最感人的一幕。”

第2戶也是因學致包養貧和缺少發展資金的家庭,家里3個女孩2個在上學,1個剛走出山村在縣上打零工。

當了解到這戶女主人家有3個女兒的時候,010號調查員和088號調查員異口同聲地說:“大姨您真幸福!有這么多的小棉襖在身邊!”

這么一句話,讓整個房間里人全都笑了,也是包養這一句話,讓女主人緊張的情包養網緒一掃而光,進入了“親戚聊天模式”。

村委會副主任李文波雖然被兩名女大學生調查員拒之門外,沒有聽到屋里的談話內容,但是屋里傳出的陣陣笑聲也感染了他。

“我不擔心貧困戶們說什么!就擔心他們不會說,說不包養出我們的扶貧成果,沒想到,這些大學生可真行,兩句話就把農戶的話匣子打開了!”

李文波對這些調查員的評價是專業、認真、熱情、親和!

隨著調研的包養進行,更多的信息被調查員們“包養網挖”了出來,這里面大多都是對扶貧工作的佐證。第三方評估調查員離開后,記者對被調查農戶進行了回訪,他們都表示非常喜歡這些同他們孩子年齡相仿的大學生調查員,他們說話熱情,有親和力,沒有高高在上的提問,回答也沒有壓迫感,調查問答像是在聊天。沒有對農戶家庭條件差歧視和對農村簡陋環境的包養網厭惡。問題涵蓋面廣,涉及了所有幫扶項目和手段,還有幫扶責任人的努力也得到了體現。

調研結束,評估組的成員們收好問卷,準備去往下一個地點。山間小路上,很多人都在交流著包養調研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對于這些包養網尚未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說,這次調研讓他們更包養清楚了解當下的中國,更清楚農村的發展變化,更明白脫貧攻堅的真正意義。

難得的參與機包養網會,讓每一個組員都倍加珍惜。“如果明年還有這個機會,我一定還要再來!”一位調研員對記者如此表示,通過這次調研,青春已沒有遺憾!

(《中國扶貧》雜志供稿 作者:韓世雄 劉紅濤)

相關閱讀:

    看完這個側記,你就知道第三方對脫貧成效咋評包養網估了(一)

    國家精準扶貧工包養網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組山西組工作側記(二)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