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的三合樱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大早就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在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温室大棚间,采摘、搬运、装车……几个小时后,几辆果蔬专业运输车被装得满满当当。
“现在草莓处于采摘期,我们的草莓供不应求。”合作社副理事长朱宏旭带着记者走进大棚。棚内一簇簇草莓长势喜人,红彤彤的果实点缀在垄沿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一个大棚一年就能产草莓4000多斤,收入超过6万元。”
今年27岁的朱宏旭曾就读于英国包養網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龙湾屯镇。“父亲一辈子都在经营果园,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他的身影总离不开土地、果树。”
龙湾屯镇地处顺义区东北部,全镇林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是北京市有名的果品之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随着发展愈发突出,导致当地农业产业始终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
“那段时间,年轻人都觉得留在村里没有发展前途,大都会选择外出务工。”龙湾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宝欣说,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创新提出“龙湾质造”科技兴农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深挖乡土人才“富矿”,为本地“田专家”“土秀才”提供广阔舞台,包養同时敞开怀抱招贤纳士,吸引众多外来的“特派员”和“高技工”。
在这种背景下回国的朱宏旭运用所学知识,细致分析当前农产品消费者需求和供需关系,结合当地村民多年种植经验,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引入矮化密植等技术,为农户提供更好的管理指导,共同推进樱桃种植标准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可落地实践的创业项目。“去年合作社的产值已经超过1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超过1包養網00户农民,平均每户年分红超过2000元。”
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团队中。“2021年,我们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签订了合包養網作协议,他们不仅派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每年还安排数十名学生参与到合作社育种、种植、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朱宏旭说。
青春力量的加入不仅为龙湾屯镇乡村振兴带来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办法。“巧嫂”张亚利的“巧嫂合作社”在当地远近闻名,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以生产、销售为主体的合作社遇到了发展瓶颈。“多亏了北京农学院一批本科生、研究生的加入才使问题得到解决。”
2021年,北京农学院的3位老师在“巧嫂合作社”建立教授工作站,3年来已有约100人次研究生、本科生选择在“巧嫂”团队实习实践。年轻一代有着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敢于创新的冲劲,以“巧嫂”为代表的“老农人”则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的“碰撞”为合作社找到了发展新路径:通过农业资源整合,“巧嫂”和团队将园区打造成一所集乡村艺术创客、现代农业体验、青少年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以及艺术氛围的农业体验园区。
如今,龙湾屯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林下种植养殖、家庭农场、高效设施农业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青春包養力量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你要问我啥是乡村振兴,我觉得就是‘听得见孩子的笑声,看得见老人的笑脸,留得下年轻人的身影’。”梁宝欣说。
(记者高洁)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